近日,国际学术期刊《deep-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lander-based multi-channel raman spectroscopy for in-situ long-term experiments in extreme deep-sea environment”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国际首套多通道深海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实现了冷泉喷口流体、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过程、冷泉生物群落的长期原位观测与现场实验,在我国南海冷泉区域构建首套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


(资料图)

研究团队前期研发的探针式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已常态化应用到深海沉积物孔隙水、冷泉和热液喷口流体、化能合成生物群落内部流体、天然气水合物以及冷泉和热液喷口系统附近岩石矿物的原位探测与定量分析。但是,随着对深海热液和冷泉系统研究的深入,科学家逐渐认识到深海热液或冷泉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冷泉和热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强烈的不均匀性。已有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仪的探测是短期瞬时且相对独立的,难以捕捉冷泉和热液系统等高动态和非均匀环境中不同目标之间的动态规律和潜在联系。

为此,研究团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multi-channel raman insertion probes system, multi-rips),研发光路切换技术,实现了主要光学器件(如激光器、光谱仪、光电传感器等)的分时复用(如图1所示),结合系列化拉曼光谱探针,实现了深海热液、冷泉系统中流体、固体、气体等不同相态目标物的长期原位监测。

图1 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关键光学器件布局图和光路切换原理示意图

为了明确甲烷在深海冷泉喷口附近的转换通道以及冷泉区域的甲烷释放通量,研究团队使用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搭载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long-term ocean observation platform, loop)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前后3次布放于我国南海北部的台西南冷泉区域(如图2所示),实现了冷泉喷口流体中主要成分、天然气水合物与深海环境的耦合变化过程、冷泉生物群落内部甲烷氧化过程的长期原位探测与现场实验,成功建设国际首套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并常态化运行。

图2 mulit-rips搭载loop连续三年(a:2020年;b:2021年;c:2022年)布放于我国台西南冷泉区域对深海原位实验进行探测与分析

论文第一作者为海洋所副研究员杜增丰,通讯作者为海洋所研究员张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engfeng du, shichuan xi, zhendong luan, lianfu li, liang ma, xiong zhang, jianxing zhang, chao lian, jun yan, xin zhang*.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lander-based multi-channel raman spectroscopy for in-situ long-term experiments in extreme deep-sea environment. deep 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2022): 103890.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2.10389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67063722002023

推荐内容

网站地图